清代中期至今的270余年间,颐和园几毁几建,其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园林建筑布局、形制和功能均发生较大变化。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建成,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 光绪十四年易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1895)最终竣工。颐和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设有宫门,其中东宫门(清漪园时期叫大宫门)是正门,该区域辐射范围大致以东园墻为界,东至西苑,北至国际关系学院南侧,南至二龙闸路。东宫门区域作为进出园林的最紧要处,其变化更为显著,并直接反映园林的历史沿革和功能演变。
二、颐和园时期东宫门区域建筑
(三) 休闲娱乐类
1.升平署
升平署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隶属内务府。重修颐和园时,为满足慈禧太后痴迷听戏的爱好,在园外建有升平署,供演员练习以及存放箱笼行头等,方便随时承应演戏。
升平署位于东宫门东北侧,建筑规模较大,分为前后两署,各为1座四进院落,共计192间房。样式雷图档中,其建筑布局有两种方案。第一种即392-0512《[谐趣园以东添修升平署房间地盘样]》中东西对称分布5座院落,中间为夹道。图档线条简略,与现状格局完全不同,应为早期设计草案,并未实施。第二种以392-0018《升平署添修中测井炉灶图样》(图11)反映的形制为准,中路由南至北分别为5间南群房、5间正房(前后出廊)带东西厢房各3间、5间正房(前出廊)带东西厢房各3间、后罩房5间带东西厢房各3间。东西路建筑格局相同,由南至北依次为5间南群房、西(东)厢房3间、3间正房(前后出廊)带耳房穿堂各1间、西(东)厢房3间、3间正房(前出廊)带耳房穿堂各1间、后罩房5间带西(东)厢房3间。此外,院落最东侧添修中侧4座8间。前后署形制基本相同,仅前署一进西侧有柴灶房2间,一、二进之间有无院墻和大门的细微差别。
图11 《升平署添修中测井炉灶图样》(摘自《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颐和园卷》)
2.南花园
南花园又称悦春园,位于大他坦北侧,谐趣园东侧,清漪园时是一片空地,园林重修时添建为皇家培育南方名贵花卉的地方。据339-0271《东宫门外各处占用地位房间地盘画样准底》描绘,南花园整体平面呈“L”形,包括南北两院和西侧花洞,主要建筑有正房5间、两山耳房各2间、转角游廊,东西厢房2座各3间,外院东西厢房2座各3间,花神庙1座,大门东山南房6间、西山南房10间;花洞4座各10间;东侧为游廊及车屋,共144间⑰。民国时期,北平市工务局曾借用房屋,也有园内职工租住。1948年建筑严重失修,曾进行保护性修缮,后因经费紧张而暂缓,只进行基础修护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园内职工租住,后连同东八所等处进行腾退改造。2005年9月,改造完成的颐和安缦酒店营业。
3.养花园
养花园位于升平署以东,又称自得园。清漪园时期是皇家的养马圈,332-0656《自在园内现存房间图样》中,园内西北角和西南角建有马圈、马神庙等建筑,其余大片空地均为河泡、土山。
重修颐和园时,该处建筑布局和功能均发生较大变化。结合样式雷图档可将工程分成三部分,一是整理地形,修整泊岸,开挖疏浚河道,加宽拓深,理顺自然风貌;二是将马圈旧址改建用于养育花卉,西侧为院落游廊,应为办公值房,东侧建有花洞;三是在园内东南靠大墻处建有大量房间,其中东侧为车库房,西侧为4座值房院落并四座马圈,其使用者和功能尚需考证。
民国时期,该处曾为抗日名将佟麟阁的宅院,1941年连同其西侧的升平署被改造成为伪建设总署土木工程学校。1950年由中央党校接收并管理至今。
此外,还有位于太医院南侧的如意馆,是清廷书画制作机构,其建筑布局、形制均与太医院相同。民国初期,如意馆对外出租,后被军队占用。现在为颐和园管理用房。
三、小结
(一) 各时期演变概述
清漪园时期,园林地位较圆明园低,大宫门区域建筑布局较为稀疏,形制也略低,功能以满足皇帝巡幸时的临时办公、防卫和后勤服务等基础需求为主。
颐和园时期,重修后颐和园集理政、庆典、外事、游赏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东宫门紧邻园内宫廷区的显要位置使其建筑布局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是建筑数量大幅增加、布局更密且形制大为提高。概括来说,东宫门区域建筑包括公所衙署类:以军机处、步军统领衙门、外务部公所为代表,承担辅助帝后驻跸期间处理政务及园林安防的职能。服务保障类:包括膳房医院负责饮食医药;他坦专门负责扈从服务,电灯局保障园林用电,銮仪卫及辇库掌管帝后仪仗车驾。休闲娱乐类:有升平署、如意馆、南花园等,满足帝后园居期间听戏、赏画、赏花等需求。从各类机构职能看,能全面覆盖帝后驻园时的各类需求,实现紫禁城居住理政功能的迁移。
民国时期,颐和园逐步由皇家园林转变为公共空间,园林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游览服务。这一时期,东宫门区域建筑景观和功能变化体现在:一是出租开办各类商业服务;二是租赁给个人或单位职工居住;三是开办学校;四是被单位或军队占用;五是因年久失修被拆除,建筑消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接收颐和园时,东宫门外有些建筑的原有格局和形制已发生改变且无法复原,失修失养严重。原因有两点,一是园林管理者除政府拨给的部分经费外,需要筹措资金维持运转。一方面房屋作为资源对外出租最为便捷,另一方面无力进行修缮,索性拆卸拍卖木料修补他处或折算资金。二是特殊的时代背景,各路军阀、日军等先后驻扎园林周边,建筑是首当其冲被掠夺的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颐和园成为人民公园。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东宫门区域的建筑景观和功能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出租房屋用于商业或居住的用途并未改变,私搭乱建、改造层出不穷,加速建筑面貌改变。二是单位、部队借用、占用成风,导致产权、管理权混乱。1998年12月,颐和园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保持园林完整面貌和强化遗产监测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近年来,颐和园持续积极推动单位人员腾退,建筑产权确权、收回和东宫门区域整体规划改造等方面工作。
(二)演变梳理的价值和意义
东宫门区域建筑布局和功能演变是颐和园园林历史发展和变迁的真实写照和缩影,对其进行系统、全面梳理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历史时期的园林面貌和价值,另一方面为当前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来说,在古建筑保护和研究方面,东宫门区域建筑是园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设计修建流程、形制作法规范、经费职责分工等考证,为古建修缮和维护以及考察同时期其他建筑提供丰富资料和参照;在晚清政治史研究方面,通过建筑承载的功能和史事活动的考察,有助于研究园居理政状况和颐和园作为第二政治中心的运转机制;在规划设计方面,有助于厘清区域景观发展变化沿革,更好地进行功能定位和规划;在地区建筑及遗迹变迁研究方面,发挥颐和园大IP的核心价值,为周边青龙桥、大有庄、六郎庄等古镇遗存保护、开发打下基础,带动地区发展。
当前,经过各方多年不懈努力,颐和园已逐步收回被占用历史建筑,对实现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历史完整性、最大限度保存历史文化信息和开展颐和园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⑯ 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案号:J021-001-00360,题名: 颐和园事务所关于筹办民衆学校的呈文及市政府的指令、训令。⑰ 颐和园藏光绪十五年九月《钱粮杂记》。
⑱ 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档案号:J021-001-01775,题名:行政院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处关于修缮悦春园一案并请拨发木料给管理颐和园事务所的公函及市政府的训令。(作者单位: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