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首页 > 学术研究 > 历史钩沉

【三山五园研究】圆明园的纳凉文化

日期:2023年07月12日 14:37     来源:三山五园公众号

分享:
字号:        

  炎炎夏日,对于从白山黑水走来、习惯渔猎生活的满清皇族而言,紫禁城溽暑难耐,不宜居住。乾隆苦夏诗《夏日养心殿斋居》云:“都城烟火多,紫禁围红墙。固皆足致炎,未若园居良。园居且为愧,暂热庸何伤?熏风来殿阁,亦自生微凉。”于是,夏日移居园林,成为清帝“避喧听政”的一种传统。

  盛时圆明园,也称为夏宫,叠山、理水、建筑设计、植物配置等造园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观、自然观和美学思想,为清帝消夏纳凉营造了诗情画意的园居环境。圆明园湖溪众多,因水成趣。万方安和充分利用湖泊,以“卍”字形建筑为清帝建构了独特的纳凉空间。万方安和轩,建筑平面呈“卍”字形,整个汉白玉建筑基座修建在水中,基座上建有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的殿宇,冬暖夏凉。卍字轩四面临水,中间设皇帝宝座,西路为一室内戏台,戏台设计精巧,唱戏者在西北殿而皇帝则坐在正西的殿内观戏,中间以水相隔。隔水听戏,别有一番意趣。
  澹泊宁静的“田”字形大殿也是园内纳凉佳处,该殿四面各显七间四外围廊,中井为十字形。殿外绿水环绕,稻田绵延,一片麦雨稻风、槐阴花蔓的田园景象。乾隆《田字房记》记载:“是地也,西山远带,碧沼前流,每当盛夏,开窗则四面风至,不复知暑。其北则稻田数亩,嘉禾生香蔼闻于室。”田字房,象征农耕文明,作为一种隐喻的建筑,连同殿外的青山绿水、平畴远风,让夏月溽暑也变得清凉。
  除了“卍”字形、“田”字形建筑,圆明园还有一些特殊的降温设备。水木明瑟殿,首次在古典园林中采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动风扇,带来无限清凉。水木明瑟主体建筑为坐北朝南、骑溪而建的三间殿宇,四围有廊,这三间殿宇就是供帝后消夏纳凉的风扇房。乾隆九年《水木明瑟调寄秋风清》词序曰:“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溪风袅袅,风扇转动,便有“林瑟瑟,水泠泠”意境。嘉庆六年《水木明瑟歌》“循环无已翻浪花,声戛涧泉溅绿纱”也完美诠释了“一溪清水引风凉”。
  圆明园还以建筑、山水、草木共同营造了整体性的纳凉景观。四宜书屋(安澜园)掩藏于山水之间,遍植各类花木,是一处“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的适居之园。乾隆九年《四宜书屋》诗云:“风花雪月各殊宜,四时潇洒松竹我。”既然春夏秋冬无不宜,夏日纳凉更不用说了。盛夏时节,在此读书抚帖、焚香烹茶,涤尽烦热,清凉悄然而至。
  位于福海东南隅的别有洞天亦称秀清村,是一处崖秀溪清、亭台错落、清幽静谧的园中园。该园偏安一隅,山环水抱,似有“洞天”意味。乾隆、嘉庆在此游憩频繁,视之为远离尘寰之地。乾隆二十一年,弘历在本景传晚膳3次,又专程游赏达23次之多,为各景之冠。乾隆九年《别有洞天》诗序曰:“苑墙东出水关曰秀清村,长薄疏林,映带庄墅,自有尘外致。”在乾隆看来,此园远离尘嚣,草木清淑,能起到洗涤炎嚣、心静凉至的消夏效果。嘉庆也喜欢此地,题咏“秀清村”达25次之多,嘉庆诗“时有清风至,全无溽暑侵”亦说明了此园是消夏纳凉好去处。
  碧桐书院则以庭院、梧桐建构了一个“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庭园空间。此园有三进院落,院内散植梧桐,绿荫如伞盖,房舍及庭院之内,均有阴凉之感,是读书消夏的好地方。胤禛《梧桐院》诗云:“棹泛湾湾水,桥通院院门。吟风过翠屋,待月坐梧轩。秋叶催诗落,春花应节繁。只应金井畔,好借凤凰骞。”乾隆九年《碧桐书院》诗序曰:“庭左右修梧数本,绿阴张盖,如置身清凉国土。每遇雨声疏滴,尤足动我诗情。”无疑,此园既隐含了凤凰栖梧桐的寓意,又营造了无限清凉的庭园空间,触发了清帝对于雨落梧桐的诗意想象。
  圆明园荷景众多,其中濂溪乐处以四面荷塘及亭台楼阁建构了一个赏荷消夏的园林空间序列。濂溪乐处主景居于岛上,环池带河,四周遍植荷花。东垣为游廊,游廊中有五开间的芰荷深处,是清帝六月纳凉佳处。乾隆认为园中荷花虽多,但此处特盛,甚至西湖十里都不如此景清丽。乾隆九年《濂溪乐处》诗云:“水轩俯澄泓,天光涵数顷。烂漫六月春,摇曳玻璃影。香风湖面来,炎夏方秋冷……”炎炎六月,悦读濂溪,荷风送香,盛夏也烂漫。
  多稼如云(芰荷香)殿前也有大片荷池,并建有莲花亭,是乾隆时期盛夏赏荷纳凉的最佳处所。乾隆九年《多稼如云》诗序曰:“坡有桃,沼有莲,月地花天,虹梁云栋,巍若仙居矣。”乾隆中叶,每当大暑前后荷花盛开之际,弘历总要将母亲孝圣皇太后从畅春园接来芰荷香进膳、赏荷。
  《雍正十二月令行乐图·六月纳凉》也展现了帝王妃嫔在圆明园泛舟赏荷品茗垂钓等纳凉文化。画中杨柳郁郁,荷叶田田,有人高楼品茗,有人凭栏垂钓,有人荷塘采莲,生动描绘了荷风拂面、暗香浮动的夏日宫苑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北京市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18059079号

建议使用360极速、Chrome、Firefox浏览器,最佳分辨率1920